全新解读:印象笔记使用指南,轻松掌握高效笔记技巧

网友整理

01初识印象笔记:散落珍珠的归宿

我是一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天朝九晚五,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循环往复,平淡无奇,总觉得缺少些什么,却一直不知道到底缺少了什么。

全新解读:印象笔记使用指南,轻松掌握高效笔记技巧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缺的是钱,因为我和老公都是固定工资,除去房贷、车贷、孩子学费、一家人生活费,所剩无几。

后来我才知道,我茫然的原因是迷失了方向。

我觉得应该谋划个兼职,网上找了一圈,发现写作是我喜欢、觉得有价值、想要为之投入时间精力的事情。

*当时完全被“写作是一种很容易的赚钱方式”所引导,当然现在不这么想了。*

2020年1月,我加入了一个写作课程训练营,才发现写作真的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并不是我以为的轻轻松松。

你得有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写作主题吧,得知道自己能写哪种类型吧,得有素材库吧,得去看别人怎么写的吧,得学时间管理吧......

这时我才知道,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不能一蹴而就。

即便有许多未明事项,但还是跌跌撞撞开始了。因为我觉得就算最终没有学会写作,那我开始拿起书本重新阅读了,也是一种进步。(当然能学会写作最好不过了)

我热情满满,拼凑了几篇文章,但搜集素材耗费了我大量时间,平均一篇2000字,每篇写了十天左右。

*这就是一种消耗,没有蓄水池,却妄想自来水管里源源不断流出水来。*

为了提升写作速度和质量,老师让我们建立素材库,从学习和模仿他人作品开始。

我用过有道云、微信收藏等方式存储信息,因为毫无章法,结果可想而知:

文件夹越建越多,分类太过详细,一篇文章只能归属于一个文件夹,常常忘记存在了哪个里面。

收集的文章不处理,收藏即冷藏,利用价值不大。

零碎散乱,不成体系,无法形成知识创作流。

......

可是,我一直坚信不该如此,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那么,是不是有一种方法,或者一种工具,可以让素材存放有序,便于调取,灵活使用,让写作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2020年4月,偶然遇到印象笔记,遇到欢喜老师的写作系统行动营,答案仿佛马上呼之欲出。

与其说是印象笔记可以轻松收集、有序整理的功能吸引了我,不如说是欢喜老师用印象笔记打造写作系统吸引了我。

印象笔记使用方便、功能强大,欢喜老师的知识有广度有密度有深度,我暗暗自下了决心,我也要用印象笔记为自己建立起个人系统,让过往有迹可循,让写作或者人生都能成系统、成体系地进行下去。

02先破后立:笔记本和标签的约定

在写作系统行动营的课程上,有许多我之前从未见到的名词和概念,最新奇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写作系统”和“私人搜索引擎”了。

*何谓私人搜索引擎?我认为,就是一个里面装满了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工具箱。里面的东西不是自己用不上的,也不是借得别人的。*

相信最初很多人和我一样,习惯了使用电脑建立文件夹的方式,收集素材也喜欢按照文件夹(在印象笔记里叫笔记本)分类:个人生活、育儿、阅读、写作、健康、烘焙、旅游、培训......

或者按照流程分:年度目标、收集、深耕、项目、归档......

这样分类不仅明目繁多,容易交叉,实际运用起来极其不方便。

*学习了课程才知道,笔记本也有构建逻辑。*

使用印象笔记构建笔记本的原则是:少分类,多搜索,少建笔记本,多使用标签。

这完全颠覆了我对笔记本和标签的认知。我用了两周的时间,才把我脑袋里它俩的位置对换成功。

我把十几个笔记本精简为4个,符合“收集—整理—使用—归档”的流程,归档时打上标签,方便后续随时调取。

于是形成了我第一次修改后的笔记本和标签,如图

把原来乱七八糟的笔记本删除以后,觉得界面清晰了许多。可老师点评时再次指出:*“收集箱这里,笔记本不做具体分类,用标签来管理。”*

于是又再次精简,删减掉的内容归置到标签里。

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里这样写道:*外公的工具箱有三层,我认为你的至少应该有四层,我猜四五层都可以,但工具箱层数太多就会过大,无法随身携带,那样它就没什么用处了。*

这和科学认知的4*5原则(分类组块不超过四个,搜索深度不超过五层)不谋而合。

用笔记本来建造流程、用标签来分门别类、用特定的命名方式来协助搜索,这样,一个趁手的工具箱基本打造完成了。

剩下的就是在使用中不断迭代升级,让自己和它相互磨合了。

03从零开始:搭建个人写作系统

你对于写作系统的认知与理解,可以从元写作,时间银行,知识银行和范例银行角度入手,写出你的思考。

*学习完整套课程,我已经明白,一个终身受用的写作系统,主要包含四个核心要素:元写作、时间银行、知识银行、范例银行。*

1、元写作和范例银行

在一些自媒体写作培训中,老师会告知我们,你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文笔只是其次。

而实际上,文笔也是一个人思想的重要体现,很难想象,一个文笔很差的人,如何准确向读者呈现自己的思想。

史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第一版序写到这样一件事:一天晚上,我们在迈阿密海滨的演出之前,一起吃中国菜,我问恩美在每次作家讲话之后接下来的问答环节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从来没人问起过—。恩美顿了一下,认真考虑了半晌才回答说,“从来没人问过语言的问题。”

在认识“写作系统”这个概念之前,我也深受“不停写”“不停模仿”“坚持写下去一定会写出好作品”这些观念的影响,从来没有考虑过深入学习写作的语言、风格等问题。

可是慢慢发现,写作和练功夫一样,不应该毫无章法,浮于表面,而是应该自成体系,应该是一套完整的、有头有尾的东西。

这时候写作系统出现了,写作系统就是一本为写作者打造的武功秘籍,让我们从基本功开始,日积月累,反复练习,不断加强,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而元写作,也就是写作的写作,把写作的复杂问题拆解为一个个要素,它就是武功秘籍中的基本功。

写作要素分为两类:虚构类写作和非虚构类写作。

虚构类写作的11个标签:标题,开头,结尾,幽默,比喻,动词,感动点,类比,过渡,环境描写,词语用法。

非虚构类写作的6个标签:概念,人物,故事,观点,方法,金句

了解这些之后,再使用“标签+标题+见感思行表格”来建立笔记,我们收集的知识就可以沉淀下来了,查找、调取都很方便。

试着整理了一些,不算多,但可以看出基本框架。

*而这些要素从哪里获得,当然是大师的一流作品。这就是范例银行。*

不要再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写好自媒体文章,就去拆解爆款,学习爆款的标题、开头、结尾。

当然这也可以学,但是经过对比,很明显,优秀的一流作品才会越品越香,值得深入研究。

所以如果要模仿,当然是模仿最优秀的范例,师从高手,搭建自己的范例银行,逐步建立写作品味。

2、知识银行

什么是卡片写作?

学习写作一年以来,我读过一些书、一些文章,收藏了一些感动自己的东西,记了读书笔记,可是要怎么把它们运用到写作中呢?

怎么让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支撑自己,让自己更轻松地走下去呢?

答案是记卡片。

这是对自己知识的二次转化,把学到的知识,读过的文章,感动自己的点,用卡片的方式展现,再给自己讲一遍,讲透弄通。用卡片把精华都带走。

那怎么来记知识卡片,让我们的卡片更有价值呢?

答案是用“见感思行”写知识卡片。如欢喜老师所说,只有经过自己加工过的信息,才是知识净资产。

*见:把看到的现象,学到的概念和一些观点都用自己的话加工一遍存储到印象笔记。*

*感:把你的个人经历和「见」的概念结合一下,用你自身的案例做一个解释。*

*思:就是找到一些相关的理论继续解释「见」的概念,主要是找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当知识之间有了一些碰撞,你就能得出一个清晰的思考。*

*行:当有一个清晰思考时,就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来验证。*

当记录卡片时,看到见感思行的模板,就会让人自觉进入思考状态。

3、时间银行

我想,我大约五六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一是有了孩子总觉得没有时间,二是习惯了电脑以后觉得手写好累,三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

过往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逝,有时候我连昨天做了什么都想不起来。

打开印象笔记,使用日期+关键事件的方法记录,写完一个月就给它们批量打上标签,便于储存和查找。

写了一两个月回头来看,发现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

关于晨夕日记模板,这是对某一天的安排,早上计划,晚上总结。对此我先使用的是欢喜老师的模板,稍微调整了一下,还不算完全适合自己,一边使用一边更新吧。

04新的篇章:人生路上再起航

用印象笔记打造自己的私人Google,打开了我人生新的篇章。

这套课程,知识密度极大,涉及面广,不仅对写作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很多道理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光是构建笔记本和标签的思维逻辑,我自己消化了好多天。

许多概念让人耳目一新,课程我也反复看了好几遍,即便如此,每次回看也总能发现还能学到新东西。

我似乎可以预见未来的自己,眼神明亮,闲庭信步,身心愉悦,在某天蓦然回首时,过往的一切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的确,写作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而欢喜老师,挖掘了印象笔记的潜能,让这条路更加畅通无阻(让我们不用再穿越荆棘丛)。

成功毕业,感恩遇见。

我是@小羊的苹果,一直在成长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