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曝光的真三国无双武将揭秘 - 真三国无双8新武将大盘点

网友整理

【前言】

未曝光的真三国无双武将揭秘 - 真三国无双8新武将大盘点

1.本文主要是为了总结一下自357本传以后所有还没有登场的武将,基本根据人物历史背景的可挖性、人气知名、互动性、以及对剧情的贡献性及推动来判断,尽可能做到合理。文章的取材参考范围相对较广,基本源自各个文献,包括日文wiki资料等等。虽然罗列出了很多人物,但并没有所谓“绝对性”,特别是从臧霸开始至文章下半段所有打星号的“需关注”武将,怎么塑造性格、怎么设计武器剧情、什么时候出之类的皆非本人的思路和目标,因为这种事本来就是KT公司自己的职责,不是我可以涉及到的范围,更何况我也不是来写YY帖的。我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多多参考各方面的资料,包括《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可能会影响到的情节,进行两者的综合评定,再来判断某位武将对无双系列的登场性能和价值究竟有多少,我想我这种做法应该还不至于毫无意义,毕竟官方也是这样来对人物进行筛选的,不是单方面参考小说的,文史固然也很重要,就让本人献丑来当一回小小的“历史帝”给各位有爱的兄♂贵们讲讲故事吧......不过,本文开头从荀彧至高顺的这十六位武将不管怎么说,保守估计也应该是现阶段里露面概率较高的吧,这其中的参考除了几次FAMI人气投票还有就是制作人自己的感想发言等等。

2.针对上一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要申明,本人小时候开始看三国,到了自己成熟以及接触35系列以后开始逐渐喜欢研究一些喜欢的人物,但本人终究不是历史系毕业生,自认为对历史研究方面相对还是十分肤浅的,就像前面说的我组织这篇文章的信息大多来自网络,虽然是否有过记载的确切与否勉强可以通过一些史记来保证但我写出来也依旧不能说一定最全面,这点希望大家见谅,趴在显示器前整理的东西始终不会有KT财团内部历史资料库来得全面,因此如果大家有什么想补充的可以尽可能提出,这也算是我们共同了解共同愉♂悦的一种交流方式,在此我先对广大无双粉表示致谢。另外,如果是仅仅想研究历史的朋友其实我并不建议看此贴,因为不管怎样它的初衷还是以游戏为中心,虽然我在写一些武将事迹的同时已经注意到应该尽量写明哪些出自演义哪些出自古书,但时间长了可能还是容易混淆,对原本想清楚区分小说和历史的人产生误导,所以这类情况下还请谨慎,笔者不想做害人精= =另外由于全文列出的角色数量非常多(包括很多登场性不强的武将),所以大家如果想快速查找,还是Ctrl+F吧,毕竟整篇文章字也不少,时间长了容易头晕眼花这点实在对不住!

3.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一点,也是我需要抱歉的一点,那就是当初这篇文章是在13年的时候发布的,文中错误和漏洞很多,还有人物罗列也不够完整,现在想想当时发的还是太急,直到现在还在不停地修修改改,对不管是过路人还是希望细心打量本文的朋友们实在是种不负责的表现= =这点我还要说声抱歉!而且在修改过程中帖子又老是被顶上来,我只能希望保证在358发售前后将其完工,希望支持我的兄弟姐妹及对我有过帮助的前辈们千万不要介意,多多包容。

4.无双系列的历代主以《演义》、《三国志》以及其他史料或事迹作为取材对象,包括人物、战役、事件等诸多方面都与之相关,并非单从演义或正史任何一个单方面进行,这点是在6代之后逐渐明显的,也证明了为什么我前面说一个人物要整理全资料并不容易。尤其在近来部分角色的塑造与经历上都特为明显,典型的如郭淮、鲁肃、陈宫等,尽管我已尽力参考资料相对最属全面的“日文wiki百科”(上面确实有少数国内资料未整理的细节,毕竟史书这种东西还是很杂乱的)

5.有一个名词需要说明一下,文中后期时常会提到的“纵向影响”和“横向影响”,前者的意思其实是指某个武将出场后对主剧情线引申后续的一个作用,比如6代前本作的最晚时间段划在了五丈原之战,但6代后因晋势力的加入,故事线被划分到了蜀灭亡为止,这就明显牵引出了新篇章,因此对6代以前的所有作品来说晋国的那些新角色(主要为司马二子)就是拥有着“纵向影响”。如果缩小范围的话“纵向影响”其实也包括了填补既有剧本空白的人物,比如朱然的登场意味着江陵之战的加入;程昱的出现或许意味剧情中可能会加入仓亭之战的情节等等。而“横向影响”是指在原来已有的故事线上加入一些典型或独立作为并不明显的人物,他们往往在登场价值上不如“纵向”影响的武将,如韩当、关索等。

6.无双系列的女性与男武将概念不同,女性大多为半原创性质,这是出于本质的关系,大部分女性角色如果不加以设计并没有理由踏上战场;而男性人物中属对军事战争方面有贡献的人物最为吃香,无论是战将还是谋士,能否出场主要看的还是对主线起到的作用。而目前为止总共出现过的角色类型大致共有四类:领袖、儒将、猛将、军师,至于本文提到的如张昭、简雍等这些人物如果假设在登场的前提下扮演的应该是一种新类型:助手。包括荀彧其实也有一定此类的气质存在;还有像左慈、于吉这样的角色估计只能归为“仙人”这一栏了,都比较特殊。

7.在即将开始正文之前在下还想说一点!那就是个人心里似乎不太喜欢“转正”这个词(你够了!)......我觉得对于形容武将从大众脸升格为无双脸还是以登场、出现、参战等词语比较地道。好吧这明摆着是吹毛求疵,也许是网上说“转正”的从古到今实在太多,看得都头皮发麻了......当然这只是个人感觉罢了,各位可以依旧自便。

【最应该值得期待的人物】:

荀彧——图兴社稷借王佐,九锡枝梗断君从

简介:字文若。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颍川士人荀淑之孙、荀子之后。荀彧在年少时便因自己的才名而被人称有“王佐”之相,曾独自同宗族迁移冀州依附袁绍,后因某种原因转投曹操,后者见其大悦:“吾之子房也”。公元192年荀彧以司马的身份随军出征,在陈宫突然叛变迎吕之际与程昱保全了鄄、范、东阿等三城。不久,曹操在濮阳、定陶等地接连击溃吕布后平定兖州,荀彧对徐兖两方的先后进攻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规划作用。建安元年七月,献帝在杨奉、董承的护卫下由长安返洛阳,荀彧以“晋文公迎周襄王”为喻提议曹操奉接天子,隔年又与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向曹操阐明了其相比袁绍而言的“四胜论”,深受赞扬,在官渡之战更是鼓舞曹操坚守待机反对由军粮问题而引发的退兵,并准确预料了许攸的变性,奠定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公元208年荀彧认为时机尚已成熟提倡南征刘表,但后来曹操却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而为荀彧所反对,到了建安十七年又被曹操意外调遣至谯县劳军,最终在曹军濡须讨孙权时期忧死寿春,享年五十谥敬侯。对于这一事件,《魏氏春秋》的说法为当时荀彧因收到曹操所赠的空食之器而受到暗示后服毒自尽。

主要事迹:预判颍川容易受到战事侵袭的可能带领宗族迁徙冀州、陈宫吕布图谋兖州期间看破张邈的行动急召夏侯惇杀死反乱分子稳定军心、积极接触郭贡使其免受煽动成功保全三城、提出优先攻吕布的方案致使曹操将之驱逐大破定陶平复兖州、发表“奉主上以从民望”的战略思想并建议曹操迎接献帝、负责内部军事筹划并曾推举戏志才郭嘉司马懿陈群荀攸等数人、在曹操受袁绍书信侮辱之际从性格军纪等四个方面大力支持其讨袁绍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估算关中地区难以集中的特点结连韩遂马超并将关西地区托付钟繇、分析田丰逢纪文丑等人的弱点与缺陷反驳孔融的消极想法、以颍川士族的后方力量为保证鼓励曹操切勿因缺粮而退兵许都、准确预测许攸可能会因触犯家法而发难间接助曹操获胜官渡、建议曹操放弃进攻刘表以大局为先并顺势继续打击退师的袁绍、举荐杜畿成功平定河东之乱、北方统一后支持曹操攻伐刘表获得荆州、演义以“二虎竞食计”与“驱虎吞狼计”提倡攻心于刘备吕布袁术三人、小沛之战以被风吹倒的青红旗为卜预感刘备将趁夜劫寨、下邳领悟出郭嘉水攻的想法

涉及战役濮阳定夺战、定陶之战、献帝夺取战、小沛之战、下邳之战、官渡合战、荆州南征行动、濡须口之

登场值:9.0分,待更新。

上图为首次登场于357E的荀彧,性格似乎偏于稳重,与预想大致无二。

于禁—毅重之虎竟屈节,只观武圣显威凌

简介:字文则,《三国志》中与张辽等人合传记述的五将军之一。早先隶属鲍信、后受到王朗的举荐而归附曹操。于禁随曹操历经八方之征,扫黄巾泰山、讨张绣刘备、灭袁绍吕布,几乎无役不予,在建安二十一年被迁为左将军、假节钺。然而于禁的性格也十分坚毅厉威,曾被曹操派以夺取后将军朱灵的兵权,并仅带了数十骑人马便完成了使命,对方大军见其无人欲动。但于禁也是一个晚节不保之将,在公元219年的襄樊合战中与庞德共同担任救援,后由于主力军不慎遭遇水攻而投降关羽,受到曹操的惊讶和失望。两年后被吴人送归魏国,曹丕以屈敌之画对于禁无情侮辱,最终羞愤而死,谥号厉候。

主要事迹:由鲍信招募讨伐黄巾、常年征战吕布攻破濮阳二营击败高雅张超、攻陷寿张定陶离狐等地、讨灭黄巾余党刘辟黄邵、于蕲阳斩杀桥蕤张勋等四名袁术武将、张绣动乱期间稳战稳退严格约束部下,并坚决讨伐洗劫平民的青州黄巾兵任谤任怨成功守护营垒、随曹操破张绣擒吕布、与史涣曹仁乐进击杀袁绍武将眭固、官渡之战防守袁绍并与乐进夺取获嘉县斩首敌军数千招降二十余人、杀死投降的旧友泰山贼昌豨平定东海、与张辽臧霸共讨梅成陈兰等反乱者、演义进攻濮阳提出空寨诱敌之策、白狼山协助张辽大战蹋顿、博望坡与李典共同看出敌军猫腻、潼关大战马超射死李堪

涉及战役黄巾之乱、徐州之战、濮阳定夺战、定陶之战、袁术讨伐战、宛城之战、下邳之战、官渡合战、博望坡之战、白狼山之战、东海平定战、赤壁合战、天柱山之战、潼关之战、襄樊合战

个人分析:于禁是一个可悲的武将,在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合战前可谓曹操营下名震一时的顶锐先锋,但史书文献所述的残忍现实却也同样不容令人否认,“七军皆没、禁登高望、无所回避...禁遂降”,也就由此在最终落得一身屈将之所归,又反复为东吴大臣虞翻所斥,更甚至在小说中被硬生生刻画成了一个因嫉妒庞德之勇而争功夺利自食其果的卑鄙贼徒。不过尽管如此于禁的人格魅力还是难以掩没的,诛青兵、弑昌豨、霸朱灵等等事迹都证实了其行事风格上的眼板有条、严行军律,再者通过《三国志·魏书》的数个章卷看也不难发现当时即使是公元197年讨张绣时期过后的青州兵,其实也依然还处于一个相对不稳定,且不完全受曹操势力所控御的状态,而此时的于禁,由于先前大伐青兵而坚守城池之劳,意料之内被授予了曹操时代在所有将士中绝无仅有的殊荣:假节钺,这个意旨特别权限,在出征过程中可自主调度军队,甚至先斩后奏杀死其他节将的重要象征。

登场值:8.7分,在无双系列,过去的于禁作为一个判别中的登场人物总是显得十分特殊,常年来因其结局的难以斟酌,甚至在作品中更是重现了于禁因军队不受力而转叛为敌的情节。但就像上文所述,于禁的外姓武将地位在那段时期依然独显风姿,包括陈寿先生留述的一句“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想必其即便是“五将军之首”的美称也不为过,这点自然体现在他相比乐进张辽在各自投营、发迹受殊等时间的前后顺序及比重之差上。而文献中也曾透露于禁尽管骁勇毅重却也难以得到同僚与士卒的亲近,也亦可看出其或许有一定可能存在更多人格方面的缺陷。总体而言于禁这个一直深受登场期待的武将,本人认为官方应当还是要以其威严的气魄来作为首要形象的定义;或者是在剧中以更为光明磊落而直白的方式与关羽达成保全己军大队的共识,也许就什么都一概而过了;更甚至于在某些特定剧情的影响下,身披战甲重归曹魏。

于禁终于在357M登场,樊城投降的理由为避免浪费属下将士的生命,有待以后更多的展开。

曹洪—肺腑骏骨示忠烈,鏖转八方故情留

简介:字子廉。曹操从弟,东汉末年至曹魏建国时期的著名战将,曾在危急关头解救曹操并言:“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曹洪的一生征战无数,几乎每次都随军参加了各个大中小型的对外作战,为早期的曹操集团立下汗马之劳。不过曹洪家富性格却较为吝啬,黄初七年曹丕因年少时其拒绝自己的借求之意而试图将曹洪打入大牢并处死,在群臣和曹真等人的劝服下曹丕依然没有对之赫免,可幸此时卞夫人以“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来责怒曹丕才使曹洪险遭死罪,但官位、爵号等皆被削夺,在卞太后再次为其求情后方才得到复原,曹洪于公元226年再度复职担任后将军,数年后死去,谥号恭候。

主要事迹:荥阳让马守护曹操、与扬州刺史陈温招募庐江丹阳的数千士兵、曹操征兖州之际屡次攻克多座县城、奉命西迎献帝迁都许昌、官渡之战与荀攸镇守大营顺利抵御张郃高览的进攻、汉中之战于下辩击破吴兰任夔等人逼退张飞与马超、演义在濮阳仓亭等战役多次与敌将对峙相战、拖刀计杀死何曼、南皮阵斩袁谭、守夷陵大战甘宁、潼关再度救援曹操以致脱险

涉及战役荥阳之战、濮阳定夺战、献帝夺取战、官渡合战、仓亭之战、袁氏根除作战、新野之战、赤壁合战、南郡之战、潼关之战、阳平关之战

个人分析:曹洪对于其一生贪财的描述总共有两次,一次是《三国志·曹洪传》记载的“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另一次则是《魏略》所注的“文帝在东宫,尝从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这两件事分别都与曹丕相关,也不由让人觉得这就是他后来被曹丕施以囚押的根本缘故;不过事实上通过一些史料观察也不免让人发现,曹洪其实很可能早在曹操当道的时代就已经不如当年让马护主时那么受敬了。其最具直观性的词眼可从曹操曾下令核查官吏家财之际以一句“我家赀那得如子廉耶!”的震惊表现看出来;或者我们姑且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也不妨可以再细细品味一下汉中之战时曹操对曹休的表态:“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曹操将主帅地位虚托曹洪而实推曹休,显现出的自然是一种不信任之情;然而不仅如此,即使是汉中之战以后的曹洪也同样做了件不是特别光彩的事情,那就是大摆衣着单薄的舞女在庆功宴上行歌踏鼓并当场即被关内侯杨阜所斥责,曹洪见状后只能慌忙下令罢停并请杨阜回座。种种的蛛丝马迹都不免让人怀疑曹洪在那段相对活跃的时期尽管没有遭遇诸如夏侯渊一般相比之下的冷落,也应该很可能是号不怎么十分令主子讨喜的人物。此外还包括曹操对其为人习性的认知,《三国志·辛毗传》中的“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今佐治、文烈忧不轻矣”也明显拥有特别强烈的针对性,更何况曹操本身就是希望让曹休、辛毗二人作为参军来监督曹洪的;以及过去《满宠传》中记述的曹洪的亲眷宾客,几乎都有品行恶劣之疑,满宠深明大义在曹洪求救于曹操之后果断处决了曹洪身边这些犯法的人,深受曹操对其尽忠职守的赞扬。

登场值:8.8分,关于曹洪,有人认为他性格悭吝或许是出于一种富人对生活变迁后产生自身安全感缺乏的特殊心理(感谢原作者提供的见解),甚至还有朋友分析起初曹洪不愿以一己之财相助实则是为了试探曹丕的度量,不然即便其如此视财如命却为何会偏偏在早先贸然做出舍命护主的判断,从而忽略了这种输死一搏所来带的巨大风险?总体来说曹洪的故事在细看之下确实反映出了很多有趣的信息;只是不管怎么说无双系列中的他应该还不至于沦落到如此“复杂”,单看小说中那个屡度与敌将正面拼杀、听信了占卜师管络的预言而受到张郃的不解与鄙视,以及不顾徐晃的万般劝解一怒之下失守关中,在后来又被杜撰成再一次于马超手中解曹操于潼关的骁勇悍将,的确也一直是广大无双玩家多年来不停在期盼的。除此之外,据《拾遗记.卷七》描述,曹洪在当时的那匹座驾名为“白鹄”,相传此骏马能够乘风而行且滴水不沾于蹄脚,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鹄“。

程普—三世长将激周郎,胜券在握皆释然

简介:字德谋。东汉末年江东宿将,历任三代孙氏家族重臣。《三国志》述程普最初在州郡任吏,有容貌有计略,又善于应答论辩。曾先后活跃于讨黄巾、反董卓等时期,孙坚死于襄阳刘表之手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更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反复平定了会稽的山贼动乱。公元200年孙策长逝,程普在原驻地镇守后再一次于孙权的带领下继续征战,在诸多抵曹战役中屡立功勋,后于建安十五年周瑜死后代领南郡太守,也因其在吴国诸将中年事最长,故常被尊为“程公”。程普的卒年不详,《吴书》相传其因杀死众多背叛者并投尸火海不久身体便受到影响,于百日后病死。孙权论程普之功,封其子程咨为亭侯。

主要事迹:宛县邓县一带进击黄巾贼党并随孙坚在阳人击败董卓披身创伤、孙坚死后随孙策攻打庐江并在五年内东征西讨进击刘勋黄祖等人平定江东、孙策逝世后与张昭共辅孙权平定叛乱、赤壁时期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操于乌林、攻打南郡大破曹仁、演义讨董时期斩杀华雄副将胡轸、提议到达洛阳的孙坚拾夺玉玺从长计议、襄阳追击黄祖并大败蔡瑁杀死吕公、吴郡征刘繇大战太史慈并多次救援孙策、夏口之战与甘宁合力击杀黄祖、合肥作为本营援军危机中救助孙权

涉及战役黄巾之乱、阳人之战、玉玺争夺战、襄阳之战、江东平定战、小霸王惨祸、夏口之战、赤壁合战、南郡之战、合肥之战

个人分析:人们常说程普、黄盖、韩当早年发迹于孙氏基业,不过细看之下倒会发现如果仅是抛开黄盖平山越而历任多县县令的那段描述,程普在赤壁以前的文献记载恰好是三人中最多最详密的,这点本人相信原因可能也正如《三国志》记述的“普功为多”,特别是曾随孙策陆续转战庐江、横江、曲阿、乌程等多达十二个地方领域这点;赤壁之战时,原本担任先登校尉的韩当被迁为中郎将,而同样在孙坚时代便早已开始戎马生涯并将县区管束得十分贴服的黄盖,又似乎直到他不慎中流矢落水被士卒及韩当救回以后方才升至武锋中郎将,唯有程普与周瑜共同分担抗曹作战之际的左右都督。与此同时程普时而乐施舍、喜于结交士族官员等有名望地位之人,不难发现其除了自身原本对孙氏的力竭奋战,也确实不乏为人所尊的一定魅力。

登场值:8.9分,程公作为一名老一辈江东先代霸业起步时期重臣,已几乎可以认定是一个不可能不与各位相逢的武将。而有关历史上年长的他表现出的老壮姿态,主要出于《江表传》的陈述:当时的程普曾可能因能力上的不信任而数度轻视侮辱周瑜,但周瑜每次都回避了和这位长者的正面交锋,并始终不计前嫌才让他愈加感受到了其宽宏的气度;同样在演义中,作为赤壁前哨战之一的三江口会战前夕,程普亦同样因周瑜的爵位居于自己之上而深感不快,甚至令长子程咨代己列阵,直到程咨告诉父亲自己亲眼看到了周瑜身为一军主帅的胆气方才意识到了错误,并立即回营发表谢罪。就小说而言,程普与黄盖韩当之间的关系显然体现在早期的一同鏖战、一同拔剑对峙颜良文丑等等,可谓一道吴势力的典型标志。

徐盛—巧退魏师性勤强,文向难纵称蕃辱

简介:字文向,孙吴名将。徐盛以寡兵退敌而闻名,最初在孙策守江东时期抵御黄祖的进攻;其后又在合肥、濡须口等多场抗魏战役中皆有奋勇表现。洞口之战时,徐盛更是独自对峙曹休使其知难而退由此大受孙权的赞赏;而他最具代表性能力体现的一次胜绩应该便是公元224年曹丕再度南下所发生的广陵之战,徐盛在石头至江乘两地建造长达数百里的疑城假楼成功对之迷惑,又一次抵御了曹魏的侵袭。此外,《三国志.吴书》的徐盛将军与程普、黄盖、甘宁等十二人被合列为“江表之虎臣”。

主要事迹:以不到两百人的兵力击败黄祖之子黄射的千余大兵、讨伐临城南阿等地的山贼、濡须口率军在暴风来临时上岸杀退魏兵、随吕蒙便衣渡荆州、夷陵之战后刘备伐吴徐盛连连攻取多处营寨立下功绩、曹丕三路伐吴之际徐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拒敌并独自迎接曹休的进攻以少胜多、曹丕大军再度南征徐盛提前献计在建业周边建筑围栏与篱笆制造假象成功迷惑敌军、演义多与丁奉共同出战并在最初的赤壁之战因周瑜对东风被唤出的疑惑和恐惧而受命参加暗杀诸葛亮的计划、南郡救周瑜于乱军、江东追袭私奔逃亡的刘备孙尚香、石亭击败魏将张普并全力追赶曹休

涉及战役柴桑防卫战、赤壁合战、南郡之战、隔江斗智、濡须口之战、合肥之战、暗渡荆州、麦城之战、夷陵之战、洞口之战、广陵之战、石亭之战

个人分析:从徐盛原本在史书上所留有的事迹看,他最为著名的功绩除了以寡兵胜众之外,便是广陵战役中兵不血刃计退曹丕成功防守吴国的东海之滨;然而《三国演义》里的徐盛形象相比之又更为丰富多姿,其与丁奉几乎每次同时随军出征更是在早期几乎成为了周瑜倚为屏障的左右臂,活跃期又十分长久充实了剧情表现力的可观性,完全得以满足几近所有的无双化必要基础。徐盛唯一一次出师不利应该便是孙权征合肥时因受到张辽等人的突袭而不敌退阵,不过这一败后来得到了潘璋的救援。

登场值:8.7分,与程普一样是位登场悬念很小的武将。徐盛在孙权向曹丕称臣时曾因魏国使臣邢贞的骄纵蛮横而感到耻辱不禁流泪,由此亦能看出其不愿屈服人下的好胜一面;而实际上尽管小说中徐盛、丁奉二人几乎同辈相望,但丁奉的史书记载却显然始于东兴之战的雪中奋兵,在此之前的事迹记述量是远远不及于徐盛的,可见两者间重点戏份的时间段落之差,一个主在中期另一个主在后期;另外又因为《三国志》对丁奉描述的“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的关系,证明丁奉在过去已太多次的成为了很多知名人物的麾下小将,故在无双系列的原则上必当还是要刻意区分一下两者的辈分差别,个人认为徐盛作为丁奉的前辈登场是最为恰妥的,性格表现也应更为灵活与矫健,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另外刘义庆的《徐州先贤赞》述“孙权每选出战者,盛常在前”,此句指出的既包括了徐盛最先被孙权命以征讨,亦可能还有他时常主动担当先锋的意思。

诸葛瑾—东吴温雅诸葛虎,竭保二分大计图

简介:字子瑜。东吴名臣、将领,诸葛亮堂兄诸葛恪之父。诸葛瑾为人雍容大度温厚有信,曾多次在吴国与蜀汉产生僵持时介入纠纷,并婉转消除了孙权与朱治间的长久隔阂助其解开心结,至此备受各方周围人的信任;公元219年随吕蒙讨关羽,随后又在魏国三路伐吴之际担任援军带兵解救孤兵困惑于江陵城的朱然,但因夏侯尚火攻船只而无法行军,幸好及时得到了潘璋的救援,加之朱然自身的坚守才得以保全回师。黄武五年曹丕逝世,身为左将军的诸葛瑾被委任兵分两路攻取襄阳却不慎败于司马懿,不久又在孙权称帝的前四年官至大将军,于公元236年再度协同陆逊攻伐襄阳,期间两者共同配合相互信任在魏军的逼迫下安然撤退。此后的诸葛瑾还参加了赤乌四年的伐魏作战,但在同一年便去世,寿终前命人简朴安葬。

主要事迹:赤壁之战后几度受托出使诸葛亮刘备索取荆州支配,并在后期以书简力图讲和吴蜀关系促使夷陵之战后双方复归同盟、参与夷陵之战在火计之下随军攻破敌方营寨、江陵之战与潘璋合作保全军队救出朱然、孙权北伐之际与陆逊默契配合在危急关头确保退军、曾帮助孙权消解其与朱治的隔阂并打动孙权赦免殷模又在虞翻遭流放之际为其求情深受尊重感谢、演义尽力劝阻太史慈与同乡人戈定潜入合肥刺杀张辽但未果、曹丕伐吴之际与陆逊合力击败攻打南郡的大将曹真

涉及战役赤壁合战、合肥之战、麦城之战、夷陵之战、江陵防卫战、第二次合肥新城之战、赤乌伐魏作战

个人分析:演义中的诸葛瑾其实早在赤壁之战前便已经作为用以笼络兄长的使臣而受到孙权的委托,不过结果却是被诸葛亮的三寸之舌所折回,也由此让周瑜首度对后者萌生了十分强烈的恨意。诸葛瑾是一个被孙权常年信任有加的亲信重臣,曾与鲁肃一同被引为宾客,但他一直没有登场于无双系列的原因应该也必然与其小说中数次显露出的狼狈举态有不小的联系。演义中的诸葛瑾形象十分孬贱,曾屡度被关羽、刘备二人怒斥驱逐而导致索还荆州、提亲缓和等计划受阻,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几乎是因蜀方顾虑诸葛丞相的颜面而勉强保全的。不过史书记述的诸葛瑾尽管本质上也未必能算个功绩卓越的武将,但他最便于在剧情中表现的除了其丰富的人物关系,还有曾被孙权称为与自己有“死生不易之誓”的知己这一象征意义的身份上。

登场值:8.5分,这个“死生不易之誓”从何而来?诸葛瑾虽为诸葛丰之后但算不上江东名门,又并非一届发迹始于孙策时代的元老,却在早期接连历任长史、宣城侯、宛陵侯等重要官职,原因难道不是因为他明确知道在孙权眼皮底下最容易明哲保身的是哪种人?人们说诸葛瑾是个出了名的“温和派”;事实也确实如此,诸葛瑾的一生从未得罪过任何人,特别是相比一直让孙权屡屡敬畏且心里不舒坦的张昭、虞翻等人而言;不仅如此,还几乎能在每次别人危难的时候出面帮忙,甚至解开了主君和老将间的疙瘩。《江表传》孙权评价诸葛瑾“非道不行,非义不言”,意思说的正是他不但懂得当官,还非常了解怎样做人。而至于他被重用的另一个关键点,很大程度还在于政治因素,即所谓“调剂性”。这点尤其是在功勋老臣、士族官僚的各自理念、性格处事的冲突上显得格外明朗;最重要的谁让孙权就喜欢顾雍、诸葛瑾这类能够看清自己的作用又明知进退的人呢?踏实低调的下属人人都喜欢,这是从古至今的常理了。讨厌诸葛瑾的朋友也不算少,原因大多是他战绩真的不怎么出众;而无双系列中,诸葛瑾的价值应该就在于他作为东吴夺荆州后天下二分大计的挽回性,并且他最需被定义的形象也必然是以其最拿得出手的“广阔人脉、良好人缘”成为众多人物的牵连线。另外《古今谭概》述诸葛瑾面长如驴,与长子诸葛恪亦发生过一出奇谈。

朱然—睿智督策筑勋成,韬略重镇显将威

简介:字义封,吴国著名将领。原姓施,毗陵侯朱治之侄,年幼时曾与孙权同窗共同学习,孙权继承孙策后被任为山阴令督领五县,讨伐山越镇压叛乱,并在建安二十四年随吕蒙共同截击弃城而逃的关羽;关羽死后朱然又与陆逊韩当等人相互配合击败刘备。不久,曹丕伐吴攻江陵,朱然通过睿智成功抗击了曹真张郃等魏将的侵入一时间名震敌国,此后更是在多次对魏作战中有所表现,包括柤中回朝等。朱然在赤乌九年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三年后因病情加重而离世,孙权为之痛而素服作哀。

主要事迹:作为山阴令用一个月的时间平定山越、随吕蒙潘璋合力截击擒获关羽父子与赵累、夷陵之战大破刘备并阻断敌军后路、与骆统陆逊看出曹丕集结军队图谋东吴的诡计、以少胜多看破魏军的战术漏洞攻下军营斩杀姚泰成功保卫江陵城致使曹真张郃等人无功而返、石阳协助潘璋拒敌引军撤退、石亭牵制曹休呼应陆逊击败敌军、两次出征柤中一带战退魏将蒲忠胡质李兴等人杀死叛贼马茂并顺利凯旋、与全琮成功上疏使孙权宽恕周胤、曾为吕蒙临终前亲口承认可代己者堪比陆逊

涉及战役山越讨伐战、濡须口之战、麦城之战、夷陵之战、江陵防卫战、石阳之战、石亭之战、赤乌伐魏作战

个人分析:小说中的朱然不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实际上他也显然绝不会在公元221年就这么战死疆场。朱然是东吴历史上较著名的一位后期重要武将,《三国志》记述陆逊在过去曾因自己对襄樊得胜后的关羽进行合理分析而得到了都督吕蒙的深度认可,事后更是被后者极力推举来担当出兵陆口的总指挥,击败关羽留下战果;然而在荆襄争夺战以后,吕蒙的病情却突然加重,孙权也由于担心其今后无法再为自己所用而感到十分焦急,此时此刻的吕蒙竟断然举荐了先前同样随军征讨关羽,并在起初曾平定了山越动乱的孙权旧故朱然来担负这一大任。吕蒙死后尽管相对有所声望的依旧是陆逊,但朱然亦是在他的指挥下奋战猇亭,甚至与之一同道破了曹丕的思量,在仅仅只过了一年的时间里督战江陵守护要地,成功脱己国于万般险境中。

登场值:8.5分,退山越、袭关羽、战猇亭、保江陵,朱然的各种事迹都体现了他自身具备的优秀素质。不过就年龄来说,朱然比起陆逊竟是要大一岁,但后者却还早亡了朱然四年,这其中的缘由相信大家也都明白。陆逊曾涉足了“二宫事件”并与太常顾谭、大将军诸葛恪、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等人坐拥于太子孙和一边,因孙权的多次斥责冷落而死;与此同时其子施绩也亦投其中,都在《三国志·吴主五子传》皆有引注。那么问题来了,那就是为什么唯独朱然一人迟迟在那段时期显得特别沉静,而以至到了赤乌末年早已年老稀糊的吴大帝都不忘挥泪缅怀他的过去?道理很简单,朱然作为一个镇守边境的将领常常远离了东吴内部斗争的核心地,促使两者接触的机会本来就很少;其次更是有朋友评价朱然是个不怎么会随便发表意见的人,并且只有他认为说了有效果的时候才可能愿意去尝试;以这点来看我们或且不谈“二宫”,即便是相比陆逊在黄龙二年上疏求减赋税而不果、张昭在嘉禾元年极力阻止孙权远征辽东最后闹得双方点火烧门这些事后,我们还是几乎不能发现朱然有在更多决策性问题上与当朝发生过一系列正面冲突或矛盾。现在回想起前文说过的诸葛瑾,朱然似乎也在无意间形成了一道自己的“屏障”,甚至他的儿子也未因这些夺嫡之争而受到什么牵连,这便是为何陆逊朱然二人的命运在最终会截然不同的一部分原因。另外,文献上描述的朱然是个身长不足七尺的小个子将军,而他所散发出的气质能以“气候分明,内行脩絜”来形容。

祝贺朱然首次在7M中登场!形象刻画为陆逊的竞争学习者、火计爱好家。

陆抗—祖荣兴衰系荆州,将门虎子自俊留

简介:字幼节,东吴名将陆逊次子,母亲为孙策之女。赤乌八年陆逊含恨而没,年仅二十岁的陆抗在父亲下葬之际回都谢恩,并在孙权面前为陆逊辩白终于消除了他先前的猜疑。凤凰元年,西陵督步阐决意放弃日渐衰弱的东吴转而见风使陀向西晋倒旗,陆抗在敌军的数路人马逼近下坚持死守西陵,破坏江陵水闸有效阻碍晋军的运粮疏通,迫使在羊祜等人尚未到达之际便已攻克西陵,诛步阐夷三族,一时成功保卫国土。此战过后羊祜遭贬职,但他亦重新计划瓦解吴国内部的策略,占据荆州东部与陆抗各执半疆,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同意识以及深厚的友谊。后来陆抗听闻吴主孙皓荒淫残暴曾两度上表其务必以匡不逮关注百姓,并在重病期间依然强调西陵的利害而建议重守之以应急变。公元274年陆抗逝世,后人云:“抗亡则吴亡”。

主要事迹:为亡父辩白并反驳杨竺整理的20条罪状使孙权追悔、作为立节中郎将屯守柴桑保持领地完好与诸葛恪形成正反对比、寿春解救曹魏叛臣诸葛诞击败对方偏将军与牙门将军、作为孙休西征的第二批将领进攻永安因遭遇荆州刺史胡烈的腹背受敌而失利、西陵之战以高墙围困步阐,紧急时刻识破羊祜计策并果断破坏自己建造的江陵堤堰断绝西晋的水路运粮拖延敌军、督守荆州与晋将羊祜达成默契使晋吴两地和谐共处、反复上表吴帝孙皓试图更正其各种不利于朝政发展的做法但未得到认可

涉及战役二宫之争、诸葛诞之乱、永安攻略战、西陵之战、羊陆之交

个人分析:说起陆抗,人们或许会想起陆逊。而造成陆逊之死的二宫事件的导火索,除了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的皇储纷争,许多学者还曾认为其与东吴统治者长期对江东士族崛起所施加的约束与牵制力不无关系,此前的暨艳、吕壹等案例就是很好的旁证,都分别代表了以吴郡四姓为首的江南派系与淮泗南渡势力间隐约存在的政治利益纠葛。但对于“二宫”来说这些其实都只是侧面因素,毕竟随着时间的迁移,孙吴内部两股主流集团的人脉交融是在不停演化的,小到我们或且不谈南北宗族的某些通婚现象,就光以“二宫”两方的营中阵容看也并不是南人皆通太子、非南人皆通鲁王,由此“地域论”在这个问题上就一定不是可以解释通的东西了。众所周知,“二宫”的起因很大程度在于孙权晚年对两位次子的“嫡庶不分,闺庭错乱”,以及无法果决立后、纵容长女鲁班等。但陆逊被卷入该事件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在于当时他身居要职涉及中央政权,对“二宫”这种规模的朝廷内乱不可能做到置之度外充耳不闻。特别是在《三国志·陆逊传》中提到的顾谭、顾承、姚信等亲附太子的人物都与陆逊有亲缘关系(原话为“外生”)这点上,陆逊作为丞相更是很难不搅这趟混水。何况孙氏一族辖属内的南北人士虽然如前所述已逐个有了相互吸融的现象发生,但作为一生都对政治立场有所警觉的孙权本人而言,当他急于要处理各种内部斗争的时候也多少会自然地带有这种“地域色彩”的思想根念,一定程度的控制江东儒学士族可能会对朝政带来自己并不愿意看到的影响。由此,陆逊的牺牲俨然成了一种事实,作为吴郡大姓之一的他在对孙吴忠心耿耿的同时又无疑要维护自己所尊仰的儒家道义奉行长幼之节,才会在最终做出那个缺乏政治眼光却又不得不做的决定,结果只是惹来了孙权的愤怒与不满。陈寿曰:“忠诚恳至,忧国亡身”。

登场值:8.6分,陆抗为陆逊伸冤的那年二宫纷争并没有结束,但他在赤乌九年却被孙权赐了个立节中郎将的名头。这个“立节”,方北辰老师曾解释过其意味着孙权希望陆抗可以放下父亲被逼死的恩怨转而继续为王朝效力;也确实,对于那时候的陆抗而言唯一能走的也就只有子承父业这条路。陆抗和步阐的不同,显然在于他身处自己的特殊立场却无法以那种极为消极投机的方式来脱离苦境,而这种情况也正是基于陆抗扎根在江东吴郡大族,以及身为将门虎子的那份执着与无奈上,这是没有选择的。陆抗的宿敌羊祜也是个在民间颇具影响的灵魂人物,而无双系列中他们的登场可以作为三分归晋前最为通俗圆满的承接。

王平—深藏军实文识疏,屡赴北伐本轻疑

简介:字子均,蜀汉北伐时期的前线重要武将。年少时的王平曾被何氏家族收养,故名何平,后才改回本姓,隶属曹操的代理校尉,在汉中定夺战过后投降刘备,以裨将军的身份参加了诸葛亮北伐计划的重要战争街亭,苦劝马谡切勿舍水上山。尽管结果仍以失败而告终,但王平却由于进谏有功而被命为参军,后更加封讨寇将军封亭侯。此后,王平参与了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让张郃难攻不落,又在五丈原及曹爽伐汉中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训继承原本父亲的爵位。

主要事迹:屡谏马谡切勿离水扎营尽可能避免魏军的包围、马谡受袭后冷静自若率千余士兵鸣鼓自守并收复军队平安归还连获加赏、参与诸葛亮四出祁山坚守不动抵挡张郃的攻击、五丈原魏延作乱之际领兵对之进攻遣散士兵战败魏延、曹爽伐蜀之际反对众人的消极策略坚持死守兴势山以防敌军占领阳平成功待机至蜀军增援的到达、演义首次登场于汉水之战建议徐晃安营扎寨反对渡江惜受到排挤、多次出现在南中天水祁山等数场诸葛亮北伐战争中表现出色与廖化马岱等人以忠臣自居

涉及战役阳平关之战、定军山之战、汉水之战、南中征伐、天水之战、街亭之战、陈仓之战、木门道之战、上方谷之战、五丈原之战、兴势山之战

个人分析:相传,诸葛亮在公元225年出师南中平定了数个蛮夷部落的叛乱,归旋后还收了一支专门由当地青羌猛士组成的部队,并把其中一些相对不怎么孔武有力的挑出来分配给蜀中大姓,将剩下最为精干的部分统为五部,还起了个外号叫“飞军”。以上这些是东晋地理文选《华阳国志》中对于所谓某支三国“神秘军团”之一的大体前世描述。建兴九年诸葛亮出兵祁山,魏国骁将张郃在南围对着当时身为“无当监”的某人猛烈进攻,诸葛亮派魏延等人赶赴营救大败敌军,缴获甲首、玄铠等数千级,晋宣帝只好撤退。这段描述同样载于东晋年代一本叫《汉晋春秋》的材料,虽然负责给正史追注的裴松之自己都说《汉晋春秋》里好多东西在以前压根儿没听说过,文体又大不相同甚至怀疑它是捏造的,但如果蜀汉的军事制度当真效仿东汉,那么依照《历代兵制》里的说法蜀军内部也确实设有“监”这个职务,我们可以按常规来把它直接翻译成“监军”,也就必然是那种管理师团内部纪律、稳定、统一的那类人了。于是,一个“无当监”外加一个“飞军”,两者合起来看也就可以解释某四字名组成的军团在如今人们印象里是怎么形成的了。王平这人在巴西长大,也就是接近梓潼一带的那个巴西,不是球队的巴西;《三国志》述王平曾跟随当地夷王率众投奔曹操,也就是这个从小就在军旅长大的人肯定也对当时那种与中原文化不同、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接触甚广。再加上王平“性狭侵疑”气质阴郁,不论从哪点看都是掌管那些蜀中蛮夷兵将的好人选。不过,王平的这个“性狭侵疑”也给不少后人留了些疑惑,那就是在某场被称作是诸葛亮没有打响关键第一鸣响的北伐“圣战”中,王平所统的“千人”军马为何没有在马谡“舍水上山”被敌军围困后主动上前救援,反而是“鸣鼓自持”一边装着一副有埋伏的模样一边稳稳当当地向后退呢?尽管这场“圣战”中敌我双方的详细兵力当今已无从考证,但王平“连规谏谡”而无果的表现或许还真和这个“性狭侵疑”有一定关系。王平为何自卑?因为他没读过什么书文化层次并不高,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语言感染给对方的力度问题了。

登场值:8.7分,我倒根本不是在怪王将军,某“圣战”对于孔明先生今后在朝中的战略规划、树立威信等何止是重要,那么作为副将的退守又能最大程度控制兵力的损耗,没有被特加恩赏反才是奇怪的。王平后期在营中的地位以及他平时所付出的努力正史写得十分清楚,只是在此文的论点上也依然要把马谡王平二人起初由各自文化程度、家庭背景所产生的巨大差异当作是一种参考,更具体的恐怕要等分析马谡的时候再讲了。另外,无双系列如果推出王平应该大可以效仿小说,从徐晃这里说起。

廖化—忠挚之心足下始,累满尘埃扫风霜

简介:字元俭,本名廖淳,蜀汉后期将领。史载廖化曾担任关羽主簿一职,然而在关羽兵败遇害后其被迫降吴,又诈死并彻夜携母回赶刘备大营成为宜都太守参加夷陵之战。延熙元年九月起始,廖化在有生的26年里屡度在姜维的带领下北伐曹魏,期间两次成功迎击郭淮的进攻;又于公元263年抵御司马昭的伐蜀作战,被蜀主刘禅派遣去往沓中支援姜维,并在同年九月与姜维、张翼、董厥等一同退守剑阁与钟会相峙。蜀汉灭亡后廖化等人投降钟会,最后在与宗预一起迁移洛阳的途中病逝。

主要事迹:效忠刘备不负辛劳携母归附、姜维北伐之际看出扎营不慎兵力分散的弱点击败郭淮副将游奕并杀死王赟、凉州羌胡叛魏来投之际助姜维抵抗郭淮并协助姜维迎回胡王治无戴等人的部落、于公元259年升任右车骑将军授予节符官位与张翼平等、长期随姜维出师在后期周旋于沓中剑阁等地并看出蜀汉国力不易再耗的弱点、演义杀死从山贼杜远的手中拯救刘备夫人、刘备夺荆州后第二次前来投靠顺利成为关羽主簿、作为先锋参与诸葛亮与姜维的无数次北伐作战夺得司马懿的金盔

涉及战役关羽千里行、襄樊合战、麦城逃亡战、夷陵之战、陈仓之战、上方谷之战、五丈原之战、铁笼山之战、洮阳之战、沓中之战、剑阁之战、魏灭蜀之战、钟会之乱

个人分析:廖化对于正史来说其实还不能算个特别显耀的武将,他作为一个随自己国家抗战到最后的蜀汉元老却未在文献《三国志》中以自己为抬头列有独立传或合传,而是仅附在了宗预的传记之后,并且廖化虽然自刘备的猇亭一役时已经投入阵营但实际上又是从诸葛亮死后的姜维北伐时期才正式活跃起来的;不过,演义中的廖化却被作者添加了很多剧情戏份。罗贯中笔下的廖化原属黄巾一党,在关羽脱曹营千里走单骑之际杀死贼人杜远以拯救刘备的两位夫人为缘与之相逢,但关羽因其过去身份的关系拒绝了廖化希望成其随从的心愿。此后直到关羽失荆州,已正式投刘的廖化执意向镇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并且从诸葛亮讨曹真司马懿的陈仓之战开始便时常跟随大军依照命令指挥行事每次都能完成作战使命,包括与关兴、王平、张翼的合作等,都无形中提升了他的存在性,以这个基础为出发点廖化或许可被认定是一个非常拥有剧情起伏性的武将。

登场值:8.4分,清末《扫迷帚》一书第24回有着一句多数人都听过的老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也确实,如果光凭《三国志》里针对廖化的那些寥寥文史来分析我们也只能认定那个时期蜀汉确实已无太多出类拔萃的顶尖将才,形势已窘迫到了要让一个多年掌管文册的官吏强行调至战场,脱胎换骨身披铠甲协助蜀军填补出征将领的缺失。那么廖化究竟有多少岁?起初他又为何没有自举为“将”,反而是成了“主簿”这种典型的文秘职务呢?镇军大将军宗预曾在诸葛瞻初仕“都护”没多久的时候对廖化坦白双方各自都已“年逾七十”,也就是说廖化最早也应该出世于公元191年左右。而东晋文献《襄阳耆旧记》曾称廖家一脉“世为沔南冠族”,即廖化既为《三国志》所述的襄阳人又扎根至荆州大族。那么假如真的像《后汉书》记载的“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那样,自公元190年开始荆州内部在经历了刘表的整顿后,政治文化较之以往又进一步被相对发达化的影响下,年幼时的廖化还真有可能受到过不错的教育,也由此可以担任主簿这种需要很多文识基础的岗位。凭借这样的功底廖化在常年的环境熏陶下亦很可能对战事常略也同样积累过不少经验,步入晚年之后更同样曾以“兵不戢,必自焚”对姜维的穷兵黩武作出一番老泪纵横的迟暮悲叹,甚至是引用《诗经·小雅》中的“不自我先,不自我后”来比喻自己生不逢时;再看看蜀汉王朝最后的遭遇,刘禅向邓艾投降后那些包括了廖化在内的蜀军将士“拔刀砍石”,有时也真的非常让人回思。

法正—恩怨分明蜀中臣,峻烈意直夺汉川

简介:字孝直。季汉开国前谋士、大臣,名门法氏之后。法正最初与同郡人孟达共入蜀依附刘璋,但志不得意,又为人诽谤冷落,在公元208年受到张松的举荐出使刘备,期间法正感触到了刘备的雄才大略决定暗中密谋与张松共同奉戴于刘备成为益州计划的内应。只是不久,张松由于其兄张肃的告发而意外被刘璋所杀,刘备在计划败露后即刻向刘璋发军,在历经两年之久的战争后刘璋终于因考虑百姓的安危而主动投降放弃抵抗。建安十九年刘备顺利取蜀自领益州牧,法正不断巩固内外朝政又顺势排除异己,诸葛亮因念及他的功劳而没有理会旁人的不满;三年后法正再度献策图谋汉中,成功协助刘备击败了收降张鲁的曹操势力,为蜀汉王朝的建立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军事基础。法正死后谥号翼侯,刘备为之的突然离去痛哭数日。

主要事迹:作为使臣向刘备提出暗夺益州、看出刘璋不可能采取郑度以坚壁清野拖垮刘备的策略、建议包围成都后的刘备势必要以保持名声为首要而重用太守许靖、以晋文公娶侄媳的典例认可刘备迎娶刘璋兄长刘瑁之遗孀、与诸葛亮李严刘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律法章程《蜀科》、曹操派夏侯渊张郃镇守之际以讨伐国贼尊崇汉室为由建议刘备攻克汉中、看准夏侯渊袭击本营的时机向刘备提出进攻、汉中争夺战期间为保护刘备拒绝避箭、演义作为葭萌关等战役的参谋一路拥立刘备

涉及战役成都夺取战、葭萌关救援战、定军山之战、幻想-夷陵之战(?)

个人分析:建安十九年,刘备结束了与刘璋的漫长交锋,在顺利取蜀后收降了许多来自益州派的精英干臣。此时的法正也逐渐从原本那黑压压的人生色彩中挣脱了出来。不仅如此,《三国志》还记述法正在当年逐个扑倒了几位过去诽谤过他的人,而原话中的“擅杀”二字意味也尤其明朗。法正对那些人的处刑完全属于私自报复的范畴,他没有走抓人小辫子之流的正规程序,也没有请示上级下诏文旨排除异己,而是简单粗暴地把那些曾经刺过自己的钉子从肉里活生生拔了出来。结果显然不免被人打了小报告,而且被告知的竟然还是那个政治力远比军事头脑高明的军师将军诸葛孔明!说起来当时的诸葛先生手中算盘光想想其实就有不少,他可以上报刘备替人请冤,也可以私底下找法正坦明情况让他尽快收敛免得大家都弄得不好看。可结果他也愣是没采用这其中的任何一条方案,而仅仅只是说了几句就让揭发者没了继续讲下去的信心:“主公之在公安也......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这段话实际上是很有挖掘空间的,尽管我们单从原文的只字片语看无非是诸葛亮对法正的居功自傲望而止步,但仅凭他那从二十多岁就大胆提出“隆中对”的刘派老创业家工龄资质,以及兼任荆州帮灵魂人物的先天条件,真会怕一个背后并无太多人撑腰的新进角色么?在乱世,看似崭露头角的大人物因一时疏忽直接封尘于灰土的例子有很多,法正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看懂了诸葛亮对自己极为“温柔”的警示,明白自己在关键时刻不能锋芒过甚没了方向,如果一味只是追求宣泄压抑寻得快感,结果不但会搞得朝野上下水火不容,还很可能会没了刘皇叔唯一的这座靠山,这是有利于国家利益、哪怕是自己利益的举动吗?好在法正是个明白人,他还是向诸葛亮缴械退场了,让人品出了和当年廉颇“负荆请罪”有那么些相似的味道。

登场值:9.0分,法正的祖父外号叫“玄德”,法正和刘备二人第一次邂逅洽谈看起来就已经非常投机。法正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个谥号大臣,但其历史评价却也同样褒贬有加。论战略,夺汉中,黄权捣鼓得比他要早;论识别,谈人德,史学家孙盛还觉得他当年将许靖比作郭隗不合所宜,只是这点在后来作为史本《三国志》追注者的裴松之还是发表了一些争议和看法,至少他认为法正的比喻并无过失。法正曾是诸葛亮叹息之余明言唯一一个能劝止刘备冒然赴东伐吴的人,这很符合当今无双系列的主流趋势;同时在东晋时代集著的《华阳国志》中,曹操也曾因为自己不能得到法正这样的人才而感到失望和惭愧。

如先前所料法正登场于7M,主要特色为火烧夷陵等历史事件的扭转。

周仓—人传关家侍者勇,手扛阔刀犊乱世

简介:周仓是古典名著《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原创人物,身材雄壮的黑面关西大汉。本属黄巾党已故的地公将军张宝,与裴元绍共藏匿于卧牛山附近,届时刘备二弟关羽自官渡之战击杀颜良文丑后正欲从曹营脱离,过五关斩六将一路竟恰好与之相遇,周仓便开始对关羽忠诚不二,其最大的一次功绩莫过于襄樊之战中以自己擅用的水性生擒庞德,不过在荆州告急关羽兵败被吕蒙杀死于麦城后,周仓同时也陷入绝望而失声痛哭拔剑自刎,造就了后人脑海中的神话。周仓在民间也有非凡的影响力,人们常会把他同关平一并供奉在关公像之旁;同时他在古典京剧【收周仓】、【收关平】、【走麦城】中字号“元福”。

主要事迹:卧牛山顺利通过甘夫人成为关羽的忠实心腹、汝南与关羽关平带兵三百成功解救被张郃围困的赵云、关羽单刀赴会时作为陪同保护关羽并与鲁肃对峙、樊城在关羽水淹七军后以水性活捉立义将军庞德、苏州评话《三国》的周仓在关羽与张飞古城相遇后回到卧牛山意图为裴元绍报仇以腰间的两柄铁锤与赵云交战数十回合、《三国志平话》协助诸葛亮以木牛流马戏弄司马懿、《花关索传》随大军败走荆州最后割下自己的腿肉给关羽充饥而死亡

涉及战役关羽千里行、汝南之战、赤壁合战、单刀赴会(益阳之战)、襄樊合战、麦城逃亡战

个人分析:一个传说中的神话武将,虽然在《三国志鲁肃传》中曾有怀疑反驳鲁肃指责关羽不愿出让荆州之言的人就是周仓,但在元末明初的《三国志平话》以前,“周仓”这两个字眼似乎也的确没有出现在任何正史或野史当中。除了《平话》与《演义》,周大将军的逸话到了后来还显露于《花关索传》、《山西通志》、《单刀会》、《聊斋志异》等文学作品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小说中的情节大相劲庭的情况,相对最离谱的莫过于《平话》的北伐武将身份及《花关索传》的成都元帅,这些自然都不重要;在无双系列,周仓的加入原本并不是必须的,因为他即使被演义所拟撰也仅仅只多了这些屈指可数的戏份,论出场数远不及廖化王平,但周仓的优势应该在于他隶属关羽的贴身侍卫,只要是主线剧本刘关张邂逅于古城以后,理应都能够随关羽在尽可能多的战役中登场,包括新野、长坂等,发挥相对自由局限性小,以此保证戏份量以及无双化价值的基本达标。

登场值:8.5分,如上文所述相传周仓手持过的武器,其中分别有关刀、大刀、铁锤等;而他的长相其实也早已在过去的民间有所耳闻,无论在何地都几乎拥有了一副难以转变的本分造型,“千斤之力,板肋虬髯,形容甚伟”。除了这些,周仓的性格在人们印象里也常常刚直仁厚、憨态可掬,作为三国题材标志性风景线的一道“后起之秀”相信登场在无双系列可能也是最令人欣喜不已的;然而就细节而言,周仓除了要与同样满面累胡、体型高大的张飞存在显见的差别外,更重要的还应该针对他的脚速进行一些细致的描写。小说《广笑府》便曾言周仓将关羽用高价送给自己的骏马悬固在刀身上,才历经飞奔赶上了以赤兔为座驾已经日行数千里的关羽,从这点看古人对周仓的描述应该是一个速度极其敏捷、冲击力又可与赤兔相媲美的怪才之人;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般天生的怪力?有云周仓的脚底心其实长有三根毫毛,东吴的荆州计划正是由于吕蒙买通周仓的同乡人,将其灌醉后剃光了足下之毛才能在重要关头拖延周仓送刀的时间,纵使关羽被吕蒙捉住并斩杀。

晋(魏)

陈泰—临危沉着挽狂澜,正言声讨济室梁

简介:字玄伯。曹魏末期名将,司空陈群之子。陈泰曾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与侍中许允共同劝说曹爽投降而为司马家所信任,不久后外出任职雍州刺史,多次与郭淮邓艾等人合作以魏国西线主力军的力量积极抗击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北伐作战,其中最大一次显赫功绩莫过于公元255年带兵解救出师不利被姜维包围于狄道的王经,制敌要害、悄然潜行、点燃烽火、鸣吹号角,终于使自方军队士气大增而逆转,蜀国大将姜维在倍感震惊之余只能做出无谓反击,最终退走作罢。此战过后,陈泰受到了司马昭的高度评价,但到了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却意外被贾充所派遣的属下成济弑杀,悲愤之余的陈泰视贾充如仇敌,并反复建议司马昭将其刑斩以谢天下,可惜未得到认同而隐退。死后的陈泰被追赠为司空,谥号穆侯。

主要事迹:高平陵事变与许允一同劝服曹爽交出绶印保证对方安全、独自率兵镇压蜀人策动的西部民族叛乱、牛头山切断水源坚守阵地消耗敌军补给使姜维退兵顺利获得曲城、吴蜀相应伐魏之际作为南安援军再度成功使姜维久攻不克、分析姜维孤军深入不易久耗的弱点暗渡狄道城解救王经密谋打击姜维最终使其退兵受到司马昭等人的赞扬、演义夏侯霸逃离魏营时协助郭淮追赶对方、铁笼山佯动羌人迷当大军包围蜀寨扭转战局与部下邓艾结为忘年之交

涉及战役正始之变、夏侯霸千里行、牛头山之战、铁笼山之战、南安防卫战、狄道救援战、诸葛诞之乱、皇帝蜂起

登场值:8.5分。

羊祜—攻心灭吴计怀柔,远虑深思叹共鸣

简介:字叔子,西晋初期战略家、思想家,母亲为东汉名流蔡邕之女,蔡琰之侄。出身在士僚家族的羊祜曾以对父母的守孝而闻名,成年后博才多学颇具仪表,娶夏侯霸之女为妻。景初三年曹芳继位,羊祜着实考虑到曹爽与司马懿的政治能力差距而有意将自己游离在两大集团的利益斗争之外拒绝征辟,直至历经十年的高平陵事变后方才于司马氏的反复拜邀下担当黄门郎、相国从事中郎等。咸熙二年武帝司马炎认为羊祜在国家枢机之上无法做到“垂拱”而治天下的责任,便授其假节,督图荆州。很快,羊祜坐镇襄阳,在以计撤除东吴驻兵的同时开荒屯田储备粮食,有效改善了荆州地区百姓的社会秩序。泰始八年羊祜参与西陵之战却首度败于吴将陆抗的防守,在贬为平南将军后提倡攻心为上,与陆抗盘踞荆州南北两地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陆抗逝世不久羊祜亦得重病,但他又先后两度向司马炎陈述客观力主伐吴,却因贾充、荀勖等人的反对而未果,临终前举荐杜预等人以求重任,最终于五十七岁长逝。羊祜的死让举国上下哀声不绝,后世百姓在砚山更为其修立了一座“羊公碑”。

主要事迹:以优异的政治头脑隐忍朝中数十年直至曹爽覆灭、夏侯霸出逃后依旧对妻方家属不离不弃并因与司马氏的姻缘免受责罚、两次为父母兄长哀思守丧并以道素自居、整顿荆州并灌溉出约十年可用的屯粮不断巩固兵力、在受到堪比三司之仪的待遇之际上表自己不愿轻易宠获高位更希望依然坚守臣节、西陵之战曾欲以违称晋军将拆除江陵堤堰的计策骗取陆抗但未成功、与陆抗共同治理荆州达成共识使用柔计被诚服的吴民尊为“羊公”、曾多次不留私情而匿名荐拔人才、两次呈写《请伐吴疏》与《再请伐吴表》全面分析灭吴行动的可行性设立概念并加以认可、先后推举王濬与杜预二人为日后的三分归晋奠定基础、编著《老子传》与《让开府表》并修订《晋礼》及《晋律》等朝廷章程、疑似武帝司马炎在实质意义上亲口承认的灭吴首功者

涉及战役荆州涉入作战、西陵之战、羊陆之交

登场值:8.6分。

陈宫—虽有弃瞒投温侯,公台不解甚是多!

简介:字公台。汉末吕布营下武将、谋士。初仕曹操,曾通过外交助其任兖州刺史讨平盘踞一方的青州黄巾兵,随后却突然与陈留太守张邈及许汜等人同谋叛变,迎吕布入兖州引来其他数个郡的响应击败曹军,然而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计策放弃徐州赶袭吕布,最后导致陈宫与吕布一派不慎在定陶、巨野等地被其击败,只能仓皇逃离兖州并向陶谦死后占领徐州的刘备投靠。公元198年曹军围下邳,吕布原本认可了曹操送来的书信决定投降,但陈宫却认为敌军存在弱

    上一篇:神霄折戟录的卷数及内容概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