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百科(为什么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网友整理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讲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三国演义百科(为什么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三国演义》以强烈的思想感情,鲜明的政治倾向,精湛的艺术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居于中国古典文学文坛榜首,其中的人物刻画、战事描写、心理分析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不仅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精华,是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战争史诗,是一幅充满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虽然记叙的只是短短一百年的历史,概括的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是一部政治、军事、思想、道德、谋略、处世、做人方面的生动的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广泛、长久、深远。

一、为什么说《三国演义》着眼的是民族大义、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伟大的聚合力,维护国家的的统一与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实现。

《三国演义》不同于《红楼梦》吃喝玩乐的家族琐事,以及花前月下、生离死别的儿女情长;有别于《水浒传》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流氓义气,以及打家动舍、杀人放火的江湖恩仇,他着眼于江山社稷、民族民生,以历史风云变幻为主题,描写的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文治武功,以及相互间的金戈铁马、征战杀伐,迎圣主、盼明君、谋良相、求良将,思贤若渴、礼贤下士,图的是治国安邦的良策,期许的是国家的和平统一、繁荣昌盛,立足于人民夜不闭户、路不舍遗的安居乐业,激励人们闻鸡起舞、励精图治,树立远大理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始终把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放在首位,通篇大义凛然,催人奋进。《三国演义》不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小说,是人生必读的教科书,是一部需要一遍一遍认真阅读的教科书,是一部需要终生放在床头反复阅读的教科书。

二、为什么说《三国演义》通篇充满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读之让人荡气回肠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无不把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作为人生志向,为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通篇充满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

东汉末年,黄巾犯乱,刘备发榜招军,刘备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张名飞厉声喝问:“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

刘备发现自己髀上面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长叹道:“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身子不离马鞍,大腿上肥肉消散,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很久没有骑马作战,闲居安逸,髀肉复生。一想起时光如水,日月蹉跎,人转眼就老了,而功名大业尚未建成,因此悲从中来。”

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

周瑜设宴款待蒋干,自起舞剑作歌,歌曰:“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凡此种种,忠君爱国,正义大气,慷慨激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以身许国、建功立业,充满正能量。

三、为什么说《三国演义》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勉励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国演义》的道德核心和价值观念立足于“三纲”、“五常”等中国古典文化精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而《三国演义》中众多的人物和故事,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精华的集中体现。文中对君如何为君、臣如何为臣,文官如何出谋划策、武将如何冲锋陷阵作了恰如其分的讲述。君主至高无上,但要亲贤臣、远小人!臣民对君王无限忠诚,弑君篡位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死罪,对有道明君,极尽爱戴和拥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对无道昏君,则极力谴责,鼓励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忠奸明辩、善恶分明。

张翼德怒鞭督邮、陶恭祖三让徐州、陈宫伸颈就刑、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兄逼弟曹植赋诗、孔明挥泪斩马谡、伐中原武侯上表,以及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等等,无不闪现儒家思想的万丈光芒,让现代人读之,依然能感受到他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四、为什么说《三国演义》展现了对智慧和文化的高度尊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中华传统文化对知识的尊重是前所未有的,推崇的安邦定国之策,文臣胜于武将。象董卓、吕布之流,有勇无谋注定成不了大气候。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群雄逐鹿的纷繁乱世中,唯有真正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统治者才能够建立功业。

刘备三顾茅庐,把圣主明君求贤若渴的思想和主张表现得旗帜鲜明、理所当然。诸葛亮一席隆中对,未出茅庐,已规划好三分天下,何等聪明睿智!诸葛武侯秋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曹操同样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使其麾下文臣猛将如云,沮授、郭嘉、荀攸、贾诩、荀彧等得到曹操重用,为曹操治国理政、攻城掠池运筹帷幄,协助曹操统一了北方。诸葛亮、庞统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鲁肃、周瑜、陆逊、吕蒙辅佐孙权固守江东。司马懿以一己之力,同蜀军周旋,让诸葛亮六出祁山徒劳无功。

曹操、曹植、孔融等均是文学大家,均有佳作流传于世,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忠心耿耿,浓厚的文学氛围始终贯穿全篇,在以战争为主题的小说中十分难得。

五、为什么说《三国演义》通篇贯穿了对百姓群众的仁慈厚爱

得民心者得天下!正义的旗帜永远不能丢弃,这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最本质的区别。

先来看董卓如何残害人民:卓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再看刘备如何爱民如子:刘备带领军队向南撤退,沿途大批荆州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赶来追随刘备。队伍越来越庞大,越来越臃肿,越来越缓慢,到当阳(今湖北当阳)境内时,大约有十余万百姓加入队伍,离开家园,踏上漫漫的旅途,走向未知的远方。这么多百姓选择追随刘备,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爱戴刘备,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追随刘备。刘备行动缓慢被曹操追赶上,军事上失利了,但道义上却赢得了胜利。

再来看曹操重典防制扰民、割发代首的故事。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 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凡此种种,皆旗帜鲜明地把民心放在第一位,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合民心者颂之,违民心者责之。

六、为什么说《三国演义》充满了谋略思想,是一部兵法百科全书

《三国演义》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接连不断的战争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侧重于在三十六计的基础上演变而出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经典计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更加注重断水源、断粮道、烧粮草、乱军心等全局性、战略性军事谋略思路,更加注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道法应用。

以至明朝之后,《三国演义》成为事实上的通俗易懂的中国军事教科书,为能人志士提供源源不断的战略智慧,让饱读诗书的文人学士,如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以及洪秀全、石达开们,也能指挥千军万马征战杀敌。特别是敬爱的毛主席,更是以一介书生,指挥人民军队,赢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

七、为什么说《三国演义》宣扬了英雄主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期是一个连年战乱,长期纷争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那些有识之士,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就开始在平息战乱,统一祖国,安定人民这些方面动脑筋,且付诸实际行动,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三国演义》全书记述了吕布、赵云、张飞、关羽、典韦、.许褚、马超、黄忠、文丑、颜良、.庞德、张辽、高顺、孙策、太史慈、夏侯敦、甘宁、徐晃、魏延、张郃、姜维、文鸯、夏侯渊、关兴、张苞、马腾、马岱、王双、、高览、华雄、周泰、曹彰、公孙瓒、邓艾、孙坚、乐进、.臧霸、.淩统、黄盖、曹洪、文聘、李严、张任、徐盛 45.丁奉、夏侯霸、于禁、郭淮、关平、纪灵等的英雄事迹,分析成功的基础,剖析失败原由,那种以平定天下为己任的文韬武略,气壮山河的英雄本色,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有血有肉。这些人物与《水浒传》中宋江等108人相比,更能显现出忠诚担当、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气概,不仅在当时有振奋人心的力量,而且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今天,也同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八、为什么说《三国演义》倡导清廉节俭,为后世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诸葛亮“衣食都由国家供给,在成都家中,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温饱有余,不要再增加私产,如我死时,有家财万贯的话,就对不起陛下和人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清廉的典范。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乐学不倦,清素节约”。将军邓芝“不治私财,妻子不免饥寒”,死时也是“家无余财”。“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清正廉洁、节约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九、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把兄弟情义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演义》不仅表现了对国家统一、清平政治的强烈向往,而且表现了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作者把“忠”和“义”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描绘了许多讴歌理想道德的动人故事。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为了忠于“桃园之义”,关羽不为曹操的优礼相待所动,毅然挂印封金,千里跋涉,寻访兄长;为了维护兄弟情义,刘备不顾一切地要为关羽报仇,甚至宁可抛弃万里江山;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殚精竭虑,南征北伐,不屈不挠,死而后已……以至后世,民间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成为潮流!兄弟之交有别于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兄弟情义在君子之交的基础上得到实质性的升华,兄弟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同生共死!旧上海的青帮,老重庆的袍哥,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江湖,吴宇森的英雄片,“拜把子”成为一种时尚,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为朋友兄弟两肋插刀,成为一种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社会现象。

十、为什么说《三国演义》忠奸明辩、爱憎分明,指引人们不在道义上迷失方向

《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董卓集团败坏朝纲,残害百姓,荒淫腐朽,导致天下大乱,完全是一伙狐群狗党,混世魔王,作品便不遗余力地予以鞭挞。袁术狂妄自大,轻薄无能,既不注意延揽人才,又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更不顾百姓死活,却急于过皇帝瘾,大失人心,作品也予以严厉批判。袁绍虽然颇有雄心,其集团一度声势赫赫,实力雄厚,但由于袁绍胸无伟略,见事迟缓,坐失战机;不辨贤愚,用人不当,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心胸狭隘,文过饰非,甚至害贤掩过,终于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相比之下,刘备、曹操、孙权三大集团在这三方面各有所长:刘备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举大事必以人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堪称千秋佳话;倾心信任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又有灵活多变的谋略战术。曹操虽然心术不正,却也十分注意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在战略战术上,他也高出同时诸雄。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统帅均为一时之杰,而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在众多政治军事集团中,刘、曹、孙三大集团得以脱颖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三国演义》渗透着“斥责奸凶,惩恶扬善,彪炳忠义”的道德价值取,好的加以赞扬,坏的加以否定,正邪两立、忠奸明辩、爱憎分明,以为后人鉴。

《三国演义》所谓“尊刘贬曹”道德基调,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有人说“尊刘贬曹”不符合历史事实,矮化了曹操的丰功伟绩。其实在这点上,《三国演义》着眼的是“道”和“义”。东汉末年,汉室衰弱,天子无德,黄巾起义,引发天下大乱,但忠君仍然是文臣武将的天职,拥护天子的才是正义之师,反对天子的就是乱臣贼子。董卓废了汉帝,自己不敢取而代之,而是立陈留王为帝。曹操深知此道的重要性,干的虽然是篡位夺权的勾当,但仍然高举拥护汉室的旗号,迎天子于许都,挟天子令诸侯,自己直到死,也始终保持汉室忠臣的名节,不愿篡位称帝,而把叛逆的千古骂名留给儿子曹丕来担当,可见“忠”在封建王朝是何等重要。而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有纯正的皇室血统,举的是兴复汉室的正义旗帜,理所当然是正义之师,受到尊敬也就在情理之中的事了。《三国演义》围绕“道”和“义”来刻画刘备和曹操这两个历史人物,尽管可能把刘备尊得过高了一点,把曹操贬得过低了一点,但艺术上的加工是为“道”和“义”服务,使全书整体上更加忠义正气、是非分明。

十一、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表达了对征战杀戮的反思

《三国演义》主要记述的是乱世纷争,这描写了战争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但作者在小说中多处展现了对征战杀戮的反思,是《水浒传》所不及的。

三国属于冷兵器时代,如果问那种攻击模式最有效,恐怕非火攻和水攻,其中火攻最为突出。在诸葛亮的许多战役当中,火攻的战役非常多,可以说诸葛亮在使用火攻上已经登峰造极,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把火运用的出神入化。特别是火烧藤甲兵,烧的哭天喊地,连诸葛亮都不忍直视,他自己感叹道:“吾虽有功于社稷,然必折损阳寿!”因此诸葛亮七星灯续命失败,死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关羽被东吴砍了头颅后魂魄不散,怨气冲天,不肯去阎王那里报到。四处游荡着大声呼喊“还我头来”。后来被仙人指点,说你杀了那么多人的头,人家的头向谁去要啊?关羽听后羞愧难当,当即稽首皈依而去,从此便在玉泉山这个地方显圣护民,保境安民。

这些情节的设定,体现了作者对杀戮的批判,充分说明了战争的非必然性,和平安宁才是永恒的主题。

十二、为什么说《三国演义》的重点不在构思创造,而在于总结、提炼和加工

但凡小说,谋篇布局、构思创造是基础,特别是以《指环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为代表的魔幻小说,天马行空,全凭想象。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认真总结、提炼、加工,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所以《三国演义》尽管讲述了近百年历史,但繁而不乱、精彩纷呈。

十三、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有超高的语言表现能力

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是小说的灵魂,《论语》虽好,但不接地气,因为普通人看不懂。《三国演义》承接《三国志》《史记》等经典名篇,采用浅近的文言,精炼简洁,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既有别于纯文言文的晦涩,又不同于纯白话文的繁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三国演义》如果用现代白话来描写,篇幅可能十倍于原著。

十四、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有高超的人物刻画能力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三国演义》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400多个重点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这些人物打破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传统写法,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塑造,多重折射,多面刻画,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以此支配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和高超的艺术才能。在尊刘贬曹的道德基调上,各色人物闪亮登场,个性明亮鲜活、栩栩如生。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奸雄之所以是奸雄,都“用事实说话”。

对于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作者用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火烧新野、空城计、借东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前后出师表、六出祁山、锦囊杀魏延、死诸葛吓跑活仲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鲜活生动的故事,把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神州大地,人人都能说几出诸葛亮的故事。同时,作者也把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不采纳魏延兵出斜谷建议,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的一面展现出来,以致事多食少,最终劳累而死。

为了刻画关羽,作者用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赚城斩车胄、屯山约三事、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攻拨襄阳、水淹七军、刮骨辽毒生动的故事,把关羽的忠和义表现得轰轰烈烈,以致关公死后化身武财神,神州大地处处立庙塑像,至今仍在保佑人们升官发财。同时,作者也把关羽恃才傲物,骄傲自满的一面展现出来,以致吕蒙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最终败走麦城被捉,父子归神。

曹操是三国的主角之一,作者用孟德献刀刺董卓、杀吕伯奢全家、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望梅止渴、带剑入宫、逼死董妃、棒杀伏后、鸩杀皇子、挟天子以令诸侯、青梅煮酒论英雄、官渡大战、割须弃袍、割发代首、迎回文姬、横槊赋诗、赤壁之战、杀杨修、杀孔融,、杀神医华佗等事例,把曹操的能征惯战、文韬武略、雄才大志,以及奸诈、自私、诡诈、残暴、骄横表现得酣畅淋漓。

十五、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有高超的故事概括能力

《三国演义》有很大篇幅用在战争描写上,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中反间计,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只选取最能打动人心的,最具张力的,最能展现紧张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的来描写,而不平铺直叙、就战争而描写战争。小说中的每一个经典故事,篇幅都不长,但高度概括,精炼、生动、传神。

十六、为什么说读《三国演义》,能让我们明理诚信、立志立德,不断完善人格,为理想抱负而不懈奋斗

以铜为镜子,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子,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子,可以明得失。《三国演义》中各色尔等人物就是一面面活生生的镜子。

《三国演义》中人物不同于《红楼梦》和《水浒传》虚构杜撰的人物,大多有真实的历史原型。这些在历史人有名有姓的众多人物性格各异,命运不同,结局归宿不一样,有人功成名就、富贵荣华;有人竭心尽力、功败垂成;有人众叛亲离、家破人亡;有人刚愎自用、人头不保;有人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张飞有“威震长坂桥”的英勇,也有酒后鞭打士卒、不体恤下属的暴躁,以致最终落得被自己的士卒在睡梦中杀害的下场。“曲有误、周郎顾”,指挥孙刘联军决战赤壁的少年英雄周瑜却心胸狭隘的,不能容人,最终被气死。三国第一武将吕布,人品低下,见利忘义,忠奸不辩,以致一败涂地,被曹操擒杀。司马懿神速擒孟达、忍辱斗孔明、诈病赚曹爽,最终奠定晋朝根基。再有,杨修虽然才智过人,但妄自揣摩领导意图,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最终被曹操以扰乱军心之名杀死。马谡言过其实,只会纸上谈兵,不纳建议,导致兵败,痛失好局,最终被杀。如此种种,举不胜举。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奋斗历程,不同的喜怒哀乐,不同的人生机遇,以这些人为镜子,以明得失,吸取长处,规避短板,对我们的人生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钟情重义者交之,见利忘义者避之,优柔寡断者远之,贪财好色者戒之。

以《三国演义》为镜子,大至国运交替,让人了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哲学思想,折射历史的兴替根源。亲贤臣,远小人,奠基先汉兴隆;亲小人,远贤臣,注定后汉衰退!以及刘备、曹操、孙权的成功,三分天下,三足鼎立。再到乐不思蜀、扶不起来的阿斗。三国灭亡,晋朝建立。对于各级行政主官,事业单位领导、企业主管,可以学习借鉴治国理政方略,可以学习借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智慧,可以学习统领千军万马攻城略池将相风范,不断强化领导艺术,不断提升领导水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人善任,体恤下属,关心职工。

以《三国演义》为镜子,小至学习生活,能让我们能明辨是非,树立理想志向,勤奋学习,饱读史书,修身立志,励精图治,爱国爱家,明理诚信,钟情重义,树立远大理想,闻鸡起舞,在世界大舞台上大展宏图,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以《三国演义》为镜子,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精华,能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在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三国演义》中的文学精神时时在牵引着我们前进。对《三国》的应用,已经扩展到现代商战、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才竞争、领导艺术、赛场竞技等领域,人们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宝贵的文学精华,还能培养自己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能力。《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是非常丰富的,它能给读者的思想带来文化的洗礼,能让读者在宏大的叙事结构中汲取古人的文化精髓。《三国演义》在任何时代都有借鉴意义,是中国数百年来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上一篇:美国末日3最新消息(美国末日3主角会是谁)

下一篇:奥尔加隆怎么开启(观察者奥尔加隆怎么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