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七军:《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与七军的含义解析

网友整理

《三国演义》当中出现了一场非常著名的战斗——关羽水淹七军。那么,一代名将关羽的“水淹七军”到底是哪类七军?古代的九军、六军和三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水淹七军:《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与七军的含义解析


上图_ 关羽水淹七军

“七军”是怎么回事?

《三国演义》当中的七军,为曹魏将领的于禁和庞德带领的7支军队,这7支军队每一支队伍很可能有自己的指挥官。

“七军”总兵力到底有多少人?早在《周礼》这部历史资料中,古人对各个统治阶级各个层级的军队人数有了相对应的记载: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这句史料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每12500人设立一个军,天子有六军、较大面积的诸侯国有三军,中等诸侯国为两军,小的诸侯国只有一个军。

按照《周礼》的记载,古代周天子统帅的六军就有12500*6=75000人。如果按照周礼进行计算,七军人数就有87500人。


上图_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七军”的另类说法

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三国演义》当中的“七军”并非是七支部队,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三国演义》为历史类小说,三分虚假七分真实,“七军”之说存疑。而中国古代历史上,唐军著名将领李靖将“七军”进行成功运用。

李靖为唐朝初期的著名军事家,其写的《卫公兵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兵书,李靖带领3000骑兵扫荡突厥王庭的战斗被后世所推崇。在军队编制方面,李靖创立了唐军作战的“七军”制度。这七军分别是:中军、右厢前军、右厢右军、右虞侯军、左虞侯军、左厢左军和左厢后军。

历史资料《通典·兵一》 记载:“ 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曰:‘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

《通典》记载了从黄帝到唐玄宗时期,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变迁,由于通典的作者生活在唐朝时期,《通典》编成于唐德宗时期,其对李靖运用七军的记载,可信度是较高的。


上图_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古代的九军、六军和三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的三军,为不同作战空间的军队的统称,现代各国的军队大都分为陆军、海军和空军。在苏联时期,苏联军队还出现了国土防空军和战略火箭军。那么在中国古代,这九军、六军和三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史料《商君书·赏刑》记载了九军:武王与纣战於牧野之中,大破九军。朱师辙解诂:大破九军,谓破纣与诸侯之军也。

这是中国古代,对于九军的较早记载。

有的学者认为,古代最早的九军可能为九宫军,因为古代有个相对神秘的,和道教有关的“学术”叫奇门遁甲。而奇门遁甲当中的九宫,以及根据九宫所设立的排兵布阵,很可能和黄帝有关。


上图_ 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

传说时代,黄帝和炎帝大战蚩尤,蚩尤军队强大,炎黄联军无法战胜蚩尤。九天玄女给黄帝赐予奇门遁甲术,帮助黄帝消灭蚩尤。这个传说,很可能是奇门遁甲术在军事上的首次运用。而奇门遁甲术中的“九宫”,很可能就是黄帝排兵布阵的“九宫军”。其为九宫格九个方位都有相应的军队——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还有中部,都部署相应的军队,排兵布阵,以抵御不同方向进攻的敌人。

当然,传说时代的事情还缺少严格的考古学资料的证实,黄帝的“九宫”和奇门遁甲到底如何来的,黄帝如何用“九宫”等奇门遁甲打败蚩尤,还需要更多严谨的考古资料的证实才能找到。


上图_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

现在所能证实的是,《商君书·赏刑》这个史料中记载了“武王与纣战於牧野之中,大破九军。” 由于武王伐纣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已经被夏商周断代工程所证实,武王伐纣的确切性有《史记》的记载,也被历史和考古学界所认可。

所以能得出推论:至少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这场战斗中,周军和商军很可能就已经在使用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九军”阵型。九军在中国军队编制和排兵布阵的历史之久远由此可见一斑。


上图_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

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武器装备,军事思想的变化,一般来说,如果说炎黄战蚩尤的九宫军阵型是真实存在的,武王伐纣时期的九军阵型和炎黄时期的九军阵型肯定有较大的差别。其相较于传说炎黄时代的九军阵型会更加合理实用。我们期待,更多的考古发掘能帮助我们解开炎黄时代,蚩尤大战的真相。

不管炎黄传说时代的九军阵型是什么样子,结合传说时代的目前研究成果,以及《史记》《商君书》等资料的记载就能做出结论:九军为中国军事历史上,至少目前来说是最早的军队阵型或军事制度。


上图_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六军和三军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在《周礼》当中就有记载: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六军就是周天子所统帅的军队,而三军为诸侯大国所统帅的军队。

当然,《周礼》的记载也只是记载,在实际历史中,随着周天子的衰微,各个诸侯国都陆续扩充军队,在诸侯大国的三军外又设立三军,和周天子分庭抗礼。

《国语》就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设立三军,准备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事情:

季武子为三军,叔孙穆子曰:“不可。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诸侯有卿无军,帅教卫以赞元侯。

翻译过来:鲁国正卿季武子想设立三军,鲁国官员叔孙穆子劝季武子:设立三军是不可以的,根据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有六军,由大公一级的官员指挥,消灭敢于对抗中央政府的诸侯国。而大的诸侯国只能有三军,由卿率领配合天子作战。一般的诸侯国不设立三军,由卿统帅武卫之士来辅助大诸侯国的军队。


上图_ 春秋战国

六军、三军和九军有什么区别?

三军和六军为军队编制,而九军可能是军队编制,也有可能是军队的阵型。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六军为上军、下军、左军、右军、虞军、中军。三军为上军、中军和下军,由于这些军制名词中出现了上下左右等方位名词,三军和六军也有可能和军队的阵型有关。

除了上述的,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军队也有一种作战战术上的六军。晋文公时期,步兵逐渐成为独立兵种,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晋国军队在三军的基础上设置了中行、六行和左行三支部队,合称为“六军”。这种“六军”,有可能是晋国军队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需要而设置的战术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