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纪末,在罗马教廷的鼓吹下,西欧各国封建主发动了对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的“圣战”,史称“十字军东征”(1096年—1270年)。该战争的目的是在于收复基督教的圣地——耶路撒冷。这场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将近200年,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十字军东征虽然没有完成收复耶路撒冷的目标,但是却在西欧内部引发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
十字军东征地图
在中世纪,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各国封建诸侯都听命于教皇。教皇和封建主勾结在一起,干涉各国内政,成为了阻碍国家统一的最大障碍。在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1198年—1216年),教皇的权威达到了顶峰。他在西欧翻云覆雨,各个击破,迫使英、法、德、波、匈、瑞等国称臣纳贡。他曾宣称:教皇是太阳,君王是月亮,月亮的光辉只是太阳的余光的反映。
英诺森三世
十字军东征的失败,不仅使教皇称霸地中海的野心落空,还加速了教会权威的下降。十字军在中东地区实行屠杀,抢夺黄金,充分暴露其野蛮的本质和虚伪的说教,天主教会的名誉受到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洗劫后,人们对教会更是产生了失望情绪。东征后,西欧开始产生一些反对教会的“异端”思想,他们成为了宗教改革的先声。
由于王权的上升,教权开始被世俗国家所控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阿维尼翁之囚”。1296年,法国的腓力四世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支出,向教会征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拒接了腓力的要求,并威胁要开除腓力的教籍。腓力也针锋相对,派人将教皇软禁在阿维尼翁。从此法国操纵罗马教廷长达70年。
阿维尼翁
15世纪初,教皇权力进一步下降,出现了两位甚至三位教皇内斗的局面。在争斗中,教皇失去了对各国内政的干预能力,教皇的势力范围退到意大利中部的教皇国,成为了一个小君主。教权的下降,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也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旷日持久的十字军东征,使得欧洲许多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和贵族阵亡在东方的战场。这给欧洲各国内部的统一提供了机会。东征之后,英、法、阿拉贡等国开始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央的中央集权。他们依靠骑士、市民和自由农民的力量和封建主斗争,力图打破封建主割据的局面。这其中以英国和法国最为典型。
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欧人在中东地区见识到了东方的繁荣,开阔了眼界。他们向东方人学习先进的纺织、染料、冶金、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东方人的生活方式,如使用香料、修饰发型、沐浴等不断传入欧洲。因此,十字军东征没有征服东方,反而被东方的经济文化征服。
同时,在东征过程中,拜占庭帝国保留的古典文献、阿拉伯的科学知识、中国的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开始传入欧洲,对欧洲的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些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影响下,欧洲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运动。
指南针
现如今,我们重新回过头来看十字军东征,我们发现这是欧洲中世纪结束的开端。此后的几百年,欧洲向近代过渡,直到工业革命。和十字军几乎同时的,有蒙古的西征。如果说蒙古的西征改变了东方的发展命运,那么十字军东征则改变了欧洲的发展历程。